赵勇豪老师讲座——《地域风物学初探——以聊城为样本的地域文化寻访》(一)

   2021年9月6日,永利yl23411在永利yl234117号楼401合堂举办研究生讲座,邀请永利yl23411设计系赵勇豪老师作题为《地域风物学初探》的系列报告第一讲,我院2020级全体研究生和民慧教育集团民慧学谷策划团队到场聆听。

 

 

   赵勇豪老师以聊城地域风物为具体实例,阐释何为“风物”,风光景物、风俗物产、文化习俗和社会事物皆为风物。赵勇豪老师通过绘声绘色地讲解,让我们对此系列讲座有了整体的初识。

 

 

   尝试以“学”的面孔展开的地域风物研究,是赵老师透过风物现象沉淀为以地域文化符号构建对一个地方人文气质精神解读的过程,他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基于比邻的博物学、考古学、考现学, 以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切入, 提出地域风物(学)研究的概念。二是地域风物(学)的研究内容,涵盖了地方(文化)符码、地方物产、风味小吃、地方宴席、乡愁记忆、人物家族、村落街道、花草树木等。三是地域风物(学)的研究方法。赵老师提出“其是、其史、其实”的独特方法。其是,赵老师比喻为“废墟后面的奇迹花园”,是对研究本体、物是的系统考察,建议以洞察的方法尝试概念重构和定义重读。其史,赵老师建议以鲜活生动的“尘土语系”去打捞尘埃深处的真实,所谓尘土语系是俗话说、老人言、地方谚语。赵老师建议用脚丈量,以事实说话,以认知去推理,务必在场,多次的在场。其实,是结果,是未来。现实的物像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的日新月异而断续碎片化,或者阵地失守而溃退,赵老师建议以鲜活的“人学”而非冷冰的“科学”,立足市场和产业的认知观瞻未来, 只要下足了功夫,必能切中时代脉搏,走出洪流,而清流。赵老师把这个其实很难的过程比喻为“阳光打在苦难的背面是光明”。

 

 

 本系列讲座是赵老师基于他去年出版的著作《聊城风物记——聊城地域代表性文化符码的社会审视》延伸而来。讲座的最后,赵老师向大家推荐了牛津大学人类学项飙教授的著作《跨越边界的社区》,倡导大家物欲横流中清醒把握自己,剔除浮躁,静心思考,梳理本体之“其史、其是、其实”,以文化和其他可能性的脉络标记历史、记录当下、洞烛明天。

 

编辑:王敏姝  冯鑫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