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课堂”——永利yl23411研究生艺术实践纪实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永利yl234112020级艺术硕士四十余人黄海燕、张西同王东兵老师带领下,赴山西(大同、吕梁、运城、晋城)河南(洛阳、三门峡、安阳)进行了为期天的艺术实践沿途三千多公里,行车超过六十小时,把“课堂”延伸到大巴车上,美术馆里,石窟洞穴里,元代壁画前,明清古建筑群中,历代石刻碑文前……成了“流动的课堂”,沿途通过查阅资料、听取讲解、实地查看、写生体验,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谈心得、谈体验、谈收获。集考察、写生、红色教育于一体,让同学们在美术馆里与大师原作对话,在石窟石刻前领会工匠精神内涵,在古建筑群里体悟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碑文碑记前领略书法神韵,整个行程使学生全身心沉浸在艺术的圣殿里;在欣赏了沿途的绿水青山,丰收的农田,宽敞明亮的穿山公路,翻天覆地的城市建设时,同学们无不感叹我们国家的繁荣与昌盛,无不对自己生长在这个崭新的新时代而骄傲与自豪。

一、实践动态

实践行程中,师生共同了观摩了山西大同美术馆的精品力作,和国内知名艺术家一起探“旺”“时代肖像——忻东旺艺术作品展”,和忻东旺先生作品零距离对话;感受了蔚为大观的云冈石窟;深入了解了隐藏在大山深处,民淳俗厚的李家山,重温了吴冠中老先生笔下的“世外桃源”,欣赏了黄河为幕、古镇为景的碛口古镇;品味了气韵生动惟妙传神的双林寺彩塑艺术;领略了我国现存最宏伟的,既继承中国古代美术的传统风格,又集历代壁画大成的永乐宫壁画;千唐志斋独具魅力的碑刻艺术;体验了“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地坑院;被古建专家称为古村落保护的杰出典范的上庄古村和砥洎城的“铜墙铁壁”等。


        

二、实践形式

此次艺术实践集体验生活,现场感受和探寻地方风土人情于一体,有利于开拓艺术视野,体验艺术创作精髓。每到一处,学生提前在网上查阅资料,做到课前预习。进入现场中,通过观看、触摸、交融、听讲、写生等,极大提高了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为设计专业实地调研提供了宝贵机会,为美术专业对自然景象的观察和感受积累了丰厚的创作素材。

在实践现场,通过导游人员生动精彩的讲解,给师生们以视觉的享受,心灵的启迪,灵魂的震撼,形象而又深刻地把该地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传播给大家。这些石窟艺术、古建设计、碑文石刻、经典绘画传承着一个地区和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同时也启迪着青年艺术学子的艺术感悟和艺术思维。

在大巴车上,“流动的课堂”气氛活跃,师生畅所欲言,交流收获,分享心得,从不同视角抒发自己的感想,有的针对一幅画谈感悟,有的就古建筑的保护与开发谈个人思路,有的对壁画临摹有了新的发现,有的就石刻碑文的鉴赏与拓印有了全新的理解,有的在石窟雕刻中深深的被工匠精神所折服……通过师生互动,合作交流,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更加深刻直观,展现了流动课堂的精彩魅力。

在宾馆餐厅里,谈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在农家小院里聊传统艺术的保护与研发,在古建筑群中构思对其修复与现代化改造,在餐桌上品味山西历史与面食文化……

在绿水青山间,在小河流水旁,在农家院落前,在经典壁画下,师生用画笔表现着祖国大地的一枝一叶,一砖一瓦……面向自然,汲取灵感,观察、感受和记录整个行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真真切切的做到了“本不离手”。尤其在碛口古镇里邀请头戴白毛巾、身穿羊皮袄、手持铜烟杆的老大爷做模特写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模特形体变化,与模特进行直接交流,为各位同学对人物刻画提供了直接的素材。在永乐宫通过现场临摹壁画,分析原作用笔、用色、造型等特点,从学习角度对艺术经典进行形式上的把握,从而加强技法的提升。

三、实践成果

整个行程紧张而充实,领略晋豫风土人情、文化精粹获得灵感修炼技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生们分别用自己专业的展示方式寻找和表达内心的艺术形式,创出了大量的油画、国画、速写、综合材料等多种形式的作品,这些作品以不同的呈现方式传递着各自的艺术气息。并每人提交一份实践报告,从个人角度总结艺术实践的所感、所悟、所思。

四、精彩花絮

行走即读书。三千里路云和月,在整个艺术实践中,师生们曾踏霜踩露而出,也曾披星戴月而归。欢声笑语一路相伴,视觉体验相随,特色美食相迎,共同的生活,团结的协作,增进了交流,增强了情感,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

通过本次艺术实践,提高学习兴趣,提升了艺术理解力,提高了艺术表现力,为后续的艺术创作和论文构思获取了灵感与启迪;在穿越文化古迹和大好河山中领略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和壮美风光;在传承红色文化中凝聚民族力量,增强爱国情感。

 

编辑:李业成

审核:郭振  邓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