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枣庄:运河非遗与时代“共舞”


山东枣庄:运河非遗与时代“共舞”

来源文旅中国 作者孙丛丛

山东省枣庄市是一座运河古城,素有“鲁南明珠”之称,大运河流经该市,沿线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近年来,枣庄市不断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尤其是沿线非遗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成效显著,为区域发展带来了新活力、注入了新动能。

依“运”而生,“活”在当下

枣庄市滕州市东依泰沂山脉,西濒微山湖、京杭大运河,地理位置优越,自古就有“九省通衢”之说,为许多门类技艺交流、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地理条件。

墨家拳传承人介绍项目情况

墨家拳在古代又叫旋极术或十字拳,经考证,滕州市就是“旋极术”的发源地。作为一种武术流派,历经多年发展,墨家拳不仅广泛融入现代全民健身活动,在当地形成较大影响力,还通过全国武术比赛或国际武术比赛,“走出去”拓宽了传承之路。在传承人孙新杰的推广下,墨家拳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创新传播,为强健全民体魄作出了积极贡献。

生氏正骨术广泛流传于滕州市李店村一带,始于清乾隆年间,是运用中医理论和中医推拿总结的一套治疗骨伤的综合性疗法,至今已经传承11代、300余年。

据介绍,生氏治疗骨伤分正骨、治疗两步,疗法总结为“四诊”即望、问、摸、比,“八法”即摸、接、端、提、按、摩、推、拿。生氏正骨术“四诊、八法”及“相其形、顺其势、伸其短、纠其偏”的十二字诀诊法,由民间医术上升为独特的学科体系,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另外,其因成本较低、内外兼治,在鲁南、苏北、皖北、豫东一带享有较高声誉。目前,生氏正骨术年接待就诊人数达7万余人次。

“非遗+”助力高质量发展

泥模铸造工艺是古代铸造钱币的工艺,目前,该工艺主要用于铸造铁锅。其中,“梁氏铁锅”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亦由泥模铸造工艺生产,现今该项目主要传承人为梁家虎、梁兴春。

1991年,梁家虎在家传作坊基础上创办滕州父子铸造厂,主要从事泥模铸造铁锅生产,在农村常用铁锅锅形外,又衍生出多种商用锅形,供应当地及周边市场。

铁锅生产流程

近年,传承人梁兴春在传承技艺本体的同时,还借助“非遗+电商”融合发展,组建团队专门从事泥模铸造铁锅的销售和推广。他在天猫、京东、拼多多等平台开设直营店铺,并组织团队通过直播带货方式销售铁锅等产品,年销售额达5000万余元。

枣庄市峄城区石榴盆景栽培技艺至今已传承400余年,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有生命的雕塑”。为发挥峄城石榴盆景的观赏性、艺术性价值,发掘“非遗+产业”的高附加值和巨大市场潜力,当地打造了占地100亩的石榴盆景产业园,该产业园由36户精品盆景观赏销售园组成,每户占地1800平方米,分温室大棚和观赏园两部分,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促进峄城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石榴盆景产业园项目

据介绍,峄城目前石榴盆景产业业户达500余家,盆景产业已成为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盆景作品亦多次参加国家级、省市级非遗展示。

多措丰富非遗保护的“枣庄实践”

为加强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深入挖掘沿线丰富的遗产资源,2018年以来,枣庄市以《台儿庄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不断挖掘、整理地方非遗资源,建立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习所、有计划地培养传承人队伍。

此外,为加快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枣庄市还举办大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项目展演、台儿庄古城春节大庙会等系列非遗主题活动,为大运河文化带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群持续、深入交流打造了平台。其中,大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项目展演活动曾广泛展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门类40多个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自2014年至今,台儿庄古城春节大庙会已连续举办七届,被誉为“北方第一大年”,成为大运河文化带“非遗保护”的生动地方实践。

以台儿庄古城为例,枣庄市还以该景区为轴心,广发开展“非遗+节庆”“非遗+演艺”“非遗+营销”实践,做大做强文化旅游示范项目,用品牌引领发展,探索非遗传承传播新业态、新走向,亦使得台儿庄古城的运河文化形象更加立体、更受关注。

(图片均由孙丛丛拍摄)